同学提出甲午只要战败,日就会一蹶不振。很抱歉地一下,个人认为这种传统观点是很成问题的。第一,甲午战争,日绝非所谓“当掉内裤”,不胜就破产。日在甲午战前的八年累积了300万日元的财政盈余。李鸿章在马关议和时曾对日的军费支出有一个估计,指出“查兵端未开之先,日大藏省计存现洋三十兆元,中间计用多少作为兵费,外人虽未确知,今姑将全数作为兵费而论,迨兵端既开,日复借国债洋一百五十兆元,作为兵费东京英字新报云第一次国债洋一百五十兆元中,有五十兆元股票尚未销售,其八十兆元股票虽经售出,而银洋究未收齐等语。此外尚有民间报效之数,如大藏省存款、所借国债等项,统共合算,日与中国用兵之费,迄今似必不能过一百五十兆之数,”根据日方面的战争决算数字一直统计到186年,包括了此间所有相关开支,包括陆军运送费335万日元,粮食费2488万元,海军舰船费1283万元,武器弹药1008万元,其他费用若干。需要主义的是,这是计算了一直到186年的全部开支,包括占据澎湖,台湾等地的开支。就算时空与镇国军开战开支更大一些,按照两亿日元计算,这些也不足以让日破产。要知道,历史105年日财政收入超过三亿日元。分摊到每个日人头上,2亿日元大约是每个人5日元,大约相当于日人均gd的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。第二,甲午战争的赔款,历史上并没有用到经济,0以上用于军备扩张。第三,日的财政负担不重。甲午战时日国债接近3亿日元,大概是每个日人欠5日元,而利率在那个时代不会太高,日临时借的特别征讨国债已经是天价,5年利,1000万日元。第四,日获取朝鲜和台湾,澎湖,到底得了多少实惠。只要知道日陆军大将北白川宫能久亲王战死台湾,特务头子荒尾精在台湾得了鼠疫死掉,后来的台湾总督乃木希典提议用1000万法郎把台湾卖给法国,就知道台湾当时对日更多是一个拖累。至于朝鲜,历史上俄国借助三国干涉还辽,开始压制日,侵袭朝鲜,而朝鲜又是个鸟不生蛋的穷地方。殖民地是需要建设才能获得收益的,短时间内不了太多的好处。第五,日出口当时主要是向欧美卖生丝,换取外汇,来购买机器设备和武备。这和中国无关。日经济力量大举占领中国市场,是欧战时期欧洲势力收缩之后了。是由关注"hongcha866"微信号,看更多好看的!
一秒记住域名 http://www.qbyqxs.cc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